陕甘宁边区政府迅速采取对应措施,要求停止法币使用,不允许私藏和携带法币出境,法币只能用于兑换边区票币,“私藏的法币只能向边区银行或光华商店总分店兑换边区票币使用,禁止私带法币出境...
法币[fǎ bì] 由国家以法律赋予强制通用力的货币。特指国民党政府1935年11月实行币制改革后,法定由中央、中国、交通、中国农民四大银行发行流...
7月12日法币,是国家机器的延伸;数字币,是法币在数字化的尝试;虚拟币,是去国家化、去中心化的技术实验;稳定币,是具有资产锚定机制的虚拟币。

法币面值 - 百度百科

法币是国民党政府于1935年货币改革中推行的法定货币,初期统一了全国货币体系。抗日战争及国共内战期间,因财政赤字依赖超发货币,至1948年发行量较1937年增长1191.7万倍,最高面值达500万元,100元法币仅能购买0.002416两大米。恶性通胀成因包括军费开支占比超80%、物价与货币贬值的恶性循环。最终法币于1948年被金圆券取代,但改革失败,成为经济崩溃的标志。抗战时期,法币在边区因面值过大导致辅币稀缺,交易困难,边区被迫发行小面值“光华票”作为补充。
1. 法币的法定地位首先,法币之所以得名,最直接的原因便是其法定货币的地位。在法币政策实施之前,中国的货币流通状况可谓五花八门、各行其是。银元、铜元、
2. 法律保障的坚强后盾除了法定地位之外,法币的命名还体现了其背后坚实的法律保障。为了确保法币的信用和稳定流通,国民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如《法币条例》、
3. 金融理念的深刻体现此外,法币的命名还与其背后的金融理念息息相关。国民政府推行法币政策的目的之一,便是希望通过货币政策这一有力工具来调控经济、实现国家经济的
6月24日法币(Legal Tender)全称为“法定货币”,是国民政府为应对经济危机和白银外流问题,于1935年11月4日正式推行的纸币制度。其核心目的是通过废除银本位、统一货币发行权,稳定国内金融市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