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健康
百度首页
提示:本内容仅作参考,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线下就医

红斑狼疮图片

张文娟主任医师皮肤性病科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 全国第21
百度健康内容审核团队优选

概述

  • 红斑狼疮可分为慢性皮肤型红斑狼疮、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皮损多为红色、紫红色斑块。

症状

红斑狼疮可分为慢性皮肤型红斑狼疮、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具体临床症状如下。

慢性皮肤型红斑狼疮

慢性皮肤型红斑狼疮根据临床表现可以分为冻疮样红斑狼疮图、盘状红斑狼疮、深在性红斑狼疮三种。

  • 冻疮样红斑狼疮:冻疮样红斑狼疮的皮损多发生于寒冷而潮湿的环境,表现为鼻背、耳廓、手足和膝肘部紫红色斑块。

冻疮样红斑狼疮图冻疮样红斑狼疮图
图片可能会引起您的不适,
是否继续查看?
查看

  • 盘状红斑狼疮:盘状红斑狼疮典型皮损为扁平或微隆起的附有黏着性鳞屑的盘状红斑或斑块,剥去鳞屑可见其下的角栓和扩大的毛囊口,皮损中央逐渐出现萎缩、色素减退,而周围多色素沉着,皮损常累及面部,特别是鼻背、面颊,无自觉症状或有轻微瘙痒、灼热感。

盘状红斑狼疮图盘状红斑狼疮图
图片可能会引起您的不适,
是否继续查看?
查看

  • 深在性红斑狼疮:深在性红斑狼疮好发于面部,也可发生于上臂、手部,皮损为皮下结节和斑块,表面皮肤正常或呈暗红色,消退后形成局部皮肤凹陷,少数患者可伴有低热、关节痛和乏力等全身症状。

深在性红斑狼疮图深在性红斑狼疮图
图片可能会引起您的不适,
是否继续查看?
查看

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

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多累及躯干上部,皮损开始为小丘疹,渐扩大成大小、形状不一的红斑或斑块,上覆薄层非黏着性鳞屑,似银屑病样或糠疹样;随小红斑或小丘疹逐渐扩大,中央消退,外周为轻度隆起浸润的环形或弧形水肿性红斑,红斑平滑或有少许鳞屑。皮损呈光敏性,愈后不留瘢痕,但多有色素改变,亦可见毛细血管扩张。

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图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图
图片可能会引起您的不适,
是否继续查看?
查看

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

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可分为局限型和泛发型。局限型皮损限于颈部及以上,表现为面颊和鼻背融合性水肿性红斑,即蝶形红斑。泛发型多表现为全身对称分布的融合性小斑疹、丘疹,夹杂有紫癜样皮损,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

泛发型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图泛发型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图
图片可能会引起您的不适,
是否继续查看?
查看

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早期有发热、关节痛和面部蝶形红斑症状,面颊和鼻梁部水肿性蝶形红斑,日晒后常加重,四肢远端和甲周、指(趾)末端可出现紫红色斑疹、瘀点、毛细血管扩张和指尖点状萎缩等血管炎样损害。

系统性红斑狼疮面部蝶形红斑图系统性红斑狼疮面部蝶形红斑图
图片可能会引起您的不适,
是否继续查看?
查看

病因

红斑狼疮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性激素和环境因素(包括药物、紫外线和感染等)密切关系。红斑狼疮具有遗传倾向,环境因素能够通过表观遗传调控参与红斑狼疮的发病。

治疗

慢性皮肤型红斑狼疮、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方式不同,具体如下。

慢性皮肤型红斑狼疮

慢性皮肤型红斑狼疮患者可遵医嘱选用强效糖皮质激素局部皮损内注射治疗,外用他克莫司软膏与吡美莫司乳膏治疗。全身治疗首选药物为硫酸羟氧喹片,广泛性或毁损性损害使用系统糖皮质激素治疗,如醋酸泼尼松片等。

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

可小剂量系统性糖皮质激素治疗,也可外用遮光剂治疗;严重的顽固性患者,可用甲氨蝶呤、环磷酰胺、沙利度胺及血浆置换治疗,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可以用于常规治疗无效的患者。

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

可遵医嘱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皮损顽固、肥厚及疣状皮损可行糖皮质激素皮损内注射。内服药物治疗用于皮损较广泛或伴有全身症状者,如硫酸羟氯喹片、沙利度胺片。

系统性红斑狼疮

轻症患者只需卧床休息并遵医嘱使用水杨酸制剂治疗即可,可使肌肉症状显著减轻,如果水杨酸类药物不能忍受,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或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代替治疗;每日应用遮光剂并且避免日光照射。病情较重的患者可遵医嘱使用抗疟药、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药治疗。

[1]张学军,郑捷.皮肤性病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41-146.

[2]朴永君.皮肤性病学 高级医师进阶.第1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247-252.

[3]张建中,高兴华.皮肤性病学.第1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19-226.

share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