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鹏

2022-02-18 20:00 | 活力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摆在桌上的多瓶尿液

90后男生退租后留下“上百瓶尿液”的事情(江苏苏州)再次触发人们对奇葩懒人的惊诧。不过有必要说明的是,当事房东之所以着重强调“上百瓶尿液”的事情,就在于相较房间内留下的其它生活垃圾,这个操作最为难以理解。

按照当事房东的说法,“上百瓶尿液”中有一半连盖子都没盖就放在房间里,并且床上和地板上到处都是生活垃圾,3个人清扫了大半天才收拾干净,租房十几年,头一次碰到这么奇葩的人,感觉太离谱了。

要知道类似的事情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见诸媒舆,一般来讲,只要租客不欠房租,房东也只能顺着世俗尺度去吐槽几句。只是回到事情本身,我们会发现租客中的奇葩懒人基本上都是年轻人,并且独居者为主。

所以在看待奇葩懒人现象时,就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懒就完事儿,还要基于当前的社会建构去理解才行。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撇开道德性的审视,显然这种极致的懒属于城市孤独的一部分。因为当人们开始感到孤独并面对来自陌生感的压迫时,就会对生活的看法趋于消极倾向。

如此之下,当一个人预料到自己将要遭遇到被孤立的情境时,就会陷入消极循环。这使得比起其它更亲切、友好的交往经历,会更加注意不好的的体验,并且会较为显性的实践出来。简言之,这跟普遍意义上谈及的“破罐子破摔”差不多。

因此我们会发现,奇葩懒人往往会给人无限的悲凉感,如果不能得到外界的帮助,将会变得越发孤立、消极和怠惰。只可惜绝大多数时候,无论是奇葩懒人的自我看待,还是旁人的世俗审视,都未能清醒地察觉到真正的“病因”在哪里?以至于想要去纠正是很难的。

在这个事情上,最为关键的指向是,我们如何去分清什么是道德问题,什么是因果问题。如此这般,我们在看待奇葩懒人时,就不至于先入为主的认为这是简单的道德问题,于此才可能从奇葩懒人的处境去看待奇葩懒行。

所以回到90后男生退租后留下“上百瓶尿液”的事情中,即便当事房东没有义务尽到“刨根问底”,但是作为媒舆旁观,却需要给背后的叙事留下可解释的余地。要不然只是一味地强调道德是非,只会让城市里的陌生感更为可憎。

当然如此言说,只是为给城市里的孤独者更为宽松的语境,而不是在他(她)们面对困境时,给予更严苛的指责。实际上,对于刚进入社会打拼的年轻人是很容易碰壁的,工作中会碰壁,恋爱时也会碰壁。这种情况下,如果孤身一人在异乡,很容易将内心的消极情绪显形化,并奇葩的侵入别人的生活视界。

另外,即便很多人将“我行我素”奉为生活圭臬,但是他(她)们在熟人圈里厮混,却始终保留着很重的“为别人活的底色”。就拿奇葩懒人来讲,他(她)们中多数人即便独处时很怠惰,但是在熟人面前的多数情况下,却依然保持很光鲜的一面。

对于这个问题,只能说绝大多数人的“自我”是“社会性的自我”。我们可从两个层面去阐释:其一、人是社会的产物,所以会遵从公序良俗去行事;其二、从世俗认知上讲,很多人始终都是活给别人看的(虚荣的层面上)。

就“其一”而言,它是个含混的概念,但是我们需要清楚,很多人在面对公序良俗时也是选择性地去遵从,而非是绝对的遵从。至于“其二”来讲,它属于世俗的核心指向,甚至是很多人毕生的追求。

因此在看待奇葩懒行时,除却要审视个人叙述,还需要凝思社会叙事,只有如此,我们在看待“上百瓶尿液”时,才不至于先入为主的闻到“尿骚味”,紧接着以“尿骚味”去定性事情的是非。

之所以如此掰扯,并不是认为租客给房东留下一屋子垃圾是合理的,而是我们在看待类似的事情时,不能只建构表层逻辑,还要基于底层逻辑去追问因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面对奇葩懒人时不总是以惊诧收场,还可以借着惊诧去体味人间万象的复杂性。

share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