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时报客户端

2023-05-17 15:58 北京 | 人民日报直属健康媒体 健康时报在移动端的品牌和内容延伸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徐诗瑜)5月14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外科手术室内,一颗人工心脏被成功植入64岁终末期心衰患者体内。这是国内首例将微创和不停跳相结合的全国产人工心脏植入手术,也是当日开展的4台人工心脏植入手术之一。单日在单中心完成4台人工心脏植入手术,在全国仍是首次。
“全国有超过7000名患者在等待心脏移植,但每年能够等到心脏供体的患者不足1000人。重度心衰的患者中,近半数无法达到一年的生存率。在等待心脏供体的过程中,很多患者离世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外科主任闫炀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对于无法等到心脏供体的患者来说,人工心脏植入手术正在成为一种替代性选择。
2022年4月至今,西交大一附院心外科已完成20例终末期心衰患者的人工心脏植入手术,植入完成后,患者的一年生存率在85%以上。
5月14日,西交大一附院闫炀团队进行微创和不停跳结合人工心脏植入手术。受访者供图
手术面临诸多难点:微创,不停跳,同时要切除壁瘤
64岁的杨桂芬(化名)是一名终末期心衰患者。终末期是心衰患者的最终阶段,心脏功能几乎无法负荷身体的正常功能,可能出现反复发作的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等症状。走路的时候,她的小腿不自觉就软了下来,短短几步路程就会让她浑身被汗浸湿。身体的虚弱、行动的不便让她觉得自己逐渐成为整个家庭的“负担”。更危险的是,杨桂芬的左心室上长有一颗室壁瘤。
“这样的室壁瘤必须要切除。”闫炀解释道,较大的室壁瘤意味着心脏中有一块组织已经坏死,坏死的组织太多就必须切除。心肌原本的厚度近1公分,但坏死的组织只剩下2毫米到3毫米,长期不处理可能会导致彻底破裂。
闫炀介绍,对于绝大多数终末期心衰患者来说,心脏移植是“金标准”,成功移植后患者的十年存活率可以达到60%~70%。但心脏的供体严重不足,全国每7个在移植等待中的终末期心衰患者,只有一个人能够成功等到一颗合适的心脏。另一方面,心脏移植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免疫能力的下降,意味着各种疾病可能趁机而入。此外,伴有一定程度肺高压的病人不适合进行心脏移植,原本的心脏适应了正常的肺部环境,突然进入肺高压的环境可能需要漫长的过渡期,会进一步增加移植的安全风险。
闫炀团队进行人工心脏检测。受访者供图
综合考虑后,闫炀建议杨桂芬进行人工心脏植入。5月14日,这台特殊的手术在西交大一附院的手术室内进行。作为全国首创,这台手术面临诸多难点:首先是微创,在不开胸的情况下植入高尔夫球大小的人工心脏,同时切除室壁瘤,非常考验医疗团队的技术。其次是“不停跳”,人工心脏植入又称“植入式左心室辅助系统”,在不停跳的情况下开展手术,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护右心,更有利于术后恢复。但在心脏跳动的情况下进行手术,相对于静止状态的手术更加不可控。最后是伴有室壁瘤的切除,更大程度上给手术增加了不确定性。
但闫炀团队很有信心,这是一场需要排除万难推进的手术。手术在下午4时45分成功完成。导管将水流缓缓注入人工心脏内,得到辅助的左心和原本的右心相互适应,努力找到一个平衡的临界点。
“研究制造第三代人工心脏”被列为中国21世纪重要医学成就
植入前的人工心脏。受访者供图
“研究制造第三代人工心脏”被中国医学科学院列为中国21世纪重要医学成就。据国家药监局网站,我国目前共有3款人工心脏获批上市。2022年中国心脏病大会上,胡盛寿院士介绍,自2017年以来,国内共有33家医院开展了200余例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手术。
2022年4月,西交大一附院在西北地区首次自主完成了人工心脏植入手术。在此之前,西北地区的患者只能够远赴北京、武汉的三甲医院或等待东部地区的专家到西北进行手术。
对闫炀来说,人工心脏植入的种子早在五年前就种下了。彼时,一名年近七十的患者在门诊眼巴巴地望着闫炀:“我能不能植入一颗人工心脏?”他依然记得那名老先生的右心功能健全、肺压偏高。因为年龄较大和肺压较高,已不适合进行心脏移植。放在今时今日,人工心脏植入将是他最好的选择。。
但五年前,我国国产的人工心脏才开始做进入临床试验前的准备工作,欧美的人工心脏装置也未在我国市场上市。闫炀和团队向国内外多个心外科团队求助:一个七十岁的老人,能否在这里植入一颗人工心脏?他们要到了一个答案,老先生需要前往异国他乡,花费30万美金植入一颗人工心脏。手术成本高昂,来回折腾,一个终末期心衰患者根本难以成行,老先生摆手拒绝了。闫炀至今还能记起老先生听到消息时,眼神中渐渐暗下去的那抹光亮。
如果我们有自己的人工心脏,国内的心外科团队不就能在本土为终末期心衰的患者完成手术了吗?”闫炀实践着他的想法,一年的时间内,他带领团队完成了共20例人工心脏植入手术,实施首例微创“二尖瓣成型+人工心脏植入”术,完成全国首例微创和不停跳结合的全国产人工心脏植入手术。如今,右心健全的终末期心衰患者,即使伴有肺高压,也可以选择依靠人工心脏延续“心”生。
杨桂芬在病房内醒来,能够自主进食,正常下地走路。一段时间后,她还可以大口呼吸,重新慢跑。人工心脏和右心仍在适应彼此的存在,杨桂芬希望,带着这颗小小的辅助装置,走到更大更远的世界去看看。
share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