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胍类:代表药物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的首选用药和联合用药的基础用药。
作用机制:既可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还可抑制肝脏葡糖糖的产生、改善肌肉糖原合成和减少小肠内葡萄糖吸收等,起到降糖作用。
优点:在降低血糖的同时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二甲双胍有降体重作用,尤其适合用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而且单药应用不会引起低血糖,不良反应少,价格便宜。
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故应从小剂量开始,餐中或餐后服用。
注意事项:酮症酸中毒、缺氧状态(心肺功能不全、贫血)、肾功能不全、严重感染、接受大手术、造影检查如使用碘化对比剂等患者,应暂停使用二甲双胍。
二、格列奈类(非磺脲类):代表药物瑞格列奈、那格列奈和米格列奈。
作用机制: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餐后血糖,作用快而短,主要用于控制餐后血糖。
优点:在餐前即刻口服,可单独使用或与其他降糖药联合应用(磺脲类除外)。本类药物的低血糖反应比磺脲类药物少。
三、磺脲类:如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喹酮、格列美脲等。
作用机制: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提高体内的胰岛素水平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但发挥药效需有一定残存的胰岛功能(30%以上)。
优点:用药经验丰富,微血管风险少。
不良反应:容易发生低血糖及体重增加,故一般在餐前半小时服用。
四、噻唑烷二酮类:代表药物罗格列酮、吡格列酮,主要是增加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起作用;
作用机制:该药为胰岛素增敏剂,主要通过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而降低血糖。
优点:通过减轻胰岛素抵抗而增强胰岛素的作用,特别适合于肥胖、胰岛素抵抗突出者。可单独使用,也可联合胰岛素使用,虽然起效较慢(1个月),但疗效稳定且维持时间较长,并且单独使用不会导致低血糖的发生。
不良反应:水肿,心力衰竭者慎用;可能造成肝功能改变,需监测肝功能,转氨酶增高2倍以上者禁用;钠水潴留、血液稀释、贫血患者禁用。
五、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代表药物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和米格列醇。
作用机制:通过抑制α葡萄糖苷酶碳,延缓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部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适用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食物成分的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
注意事项:
1.服药后立即就餐或与第一口食物一起服用,嚼碎口服降糖效果更好。2.不良反应:腹胀、排气增多甚至腹泻,症状明显者需药物减量或停用,一般2~4周逐渐耐受,肠道疾病患者禁用。
3.极个别患者可出现谷丙转氨酶升高,与特异体质有关。
4.该药为肠道局部作用药物,仅2%吸收入血并通过肾排出,适用于轻度肾功能不全者。
5.单独用药不产生低血糖,不增加体重。
六、GLP-1受体抑制剂及DPP-4抑制剂(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都属于肠促胰素类药物,代表药物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维格列汀、利格列汀和阿格列汀等。主要作用是提高内源性GLP-1水平;
作用机制:DPP-4抑制剂通过抑制DPP-4而减少GLP-1在体内的活性,使内源性GLP-1的水平升高。GLP-1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糖素分泌。GLP-1是一种内源性肠促胰素,主要由位于结肠、直肠和回肠的肠道细胞分泌。通过作用于胰岛β细胞上的GLP-1受体,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促进胰岛素分泌,但由于GLP-1的药物半衰期太短所以不属于降糖药。
优点:DPP-4抑制剂具有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浓度,胃肠道不良反应小,不增加体重变化,老年患者安全性较好等降糖优势。
七、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抑制剂):代表药物如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卡格列净和艾托格列净等。
作用机制:主要作用是促进肾脏排泄葡萄糖。
通过减少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来增加肾脏对葡萄糖的排出。SGLT-2抑制剂的作用靶向为肾脏葡萄糖的重吸收主要依赖于近曲小管的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家族(SGLTs),葡萄糖与Na+通过这些转运体跨膜转运,实现葡萄糖的重吸收。其中位于近曲小管S1段的SGLT-2是最重要的葡萄糖转运体,负责约90%的葡萄糖重吸收。
优点:SGLT-2抑制剂区别于其他传统降糖药物,非胰岛素依赖性降糖,不受胰岛β细胞功能影响。同时SGLT-2抑制剂是疏通肾脏排糖的“出口”,可以实现非胰岛素依赖性降糖,选择性抑制肾脏近曲小管葡萄糖的重吸收,可以避免尿糖排出增多导致血糖下降情况的出现,直接缓解葡萄糖毒性,不依赖于胰岛素的独特机制,和多种胰岛素依赖降糖药物机制互补,对难治性2型糖尿病患者也有疗效等优势。
糖尿病的注射制剂包括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