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针,也被称为断针,是一种医疗事故,指的是针体在人体内发生了折断。这种情况的发生往往是由于针具的质量问题,例如针身和针根的剥蚀损伤。如果医生在行针前没有进行仔细的检查,或者在行针过程中强力提插、捻转,导致肌肉强烈收缩,或者由于患者体位改变、外物碰压针柄处等原因,都可能导致折针的发生。此外,如果滞针、弯针未能及时正确处理,并强力拔针;或应用电针时突然加大电流强度等,也可能导致折针。
折针发生后,针的残端可能留在体内,其残端可能露出皮肤面或者残端完全陷入皮肤之下。这不仅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还可能对患者的身体造成长期的影响。
处理:面对这种情况,医者必须保持镇静,并叮嘱患者切勿随意更动体位,以免残端进一步向肌肉深处陷入。若残针的针体尚有部分露出皮肤外,我们可以使用镊子小心地将其钳出。若残针与皮肤相平或稍有凹陷,我们需要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垂直地向下挤压针孔两旁,使残端得以露出体外,随后右手持镊子将其取出。若残端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层,我们应在X线的指引下定位并取出。
预防: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首先要对针具进行严格的检查,剔除不符合要求的针具,避免因针具质量导致的意外。在行针或留针时,应叮嘱患者保持原有的体位,不要随意更换,以防发生位移。此外,针刺时不宜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应留部分针身在体外,以便在发生针根折断时能够迅速取出。如发现弯针的情况,应立即出针,不可强行刺入或行针。对于滞针、弯针的情况,应及时妥善处理,不可强行拔针。在使用电针时,应先将输出旋钮置于“0”位,然后逐渐加大强度,切忌突然加大电流强度。
交流一下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