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道的结构有哪些
气道又可分为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临床上将口、鼻、咽和喉部称为上呼吸道;将气管、支气管及其肺内各级分支支气管称为下呼吸道。其中口、鼻、咽部也是呼吸系统与消化系统的共同通道。上述解剖结构中的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造成气道梗阻。
一、颌面及口部
颌面部的解剖结构与面罩辅助通气时的气密性和气管内插管操作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张口度过小、下颌的退缩、颊部的消瘦凹陷以及突起的大鼻等都可能增加操作难度。
口腔和牙齿的解剖异常也与插管困难密切相关,如舌体过大、口腔内的增殖体或肿瘤、缺齿、残齿、门齿过长或前突、全口无牙等,都可增加面罩通气和气管内插管的难度。
二、鼻
鼻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分,吸入的气体通常在这里被湿化和加温;鼻毛和黏液还可起到过滤作用,以阻挡空气中的粉尘和细小颗粒。平静呼吸时,2/3的气道阻力是气流通过鼻腔时所产生的。
经鼻呼吸时的气道阻力几乎是经口呼吸时的两倍,这亦是剧烈运动时人类通常选择张口呼吸的重要原因。
鼻腔顶部,尤其是鼻中隔前上区的黏膜,具有来自上颌动脉分支极丰富的血管丛分布,该区域亦称为鼻易出血区。
与置管损伤相关的鼻出血90%以上都发生在该区域。经鼻置管时,严禁气管导管或胃肠引流管等进入上鼻道以免造成难以控制的损伤和出血。
鼻部气道梗阻的常见原因包括:鼻息肉、鼻中隔扭曲、炎症引起的黏膜水肿和分泌物增加等。
一、咽
咽腔为呈漏斗状的肌性管道,上接鼻后孔,至食管上端、梨状窝附近。以软腭下缘和会厌软骨上缘为界,可将咽腔人为地区分为鼻咽腔口咽腔和喉咽腔鼻咽部和口咽部引起气道梗阻的主要原因分别是扁桃体肿大和舌肌松弛引起的舌后坠。
二、喉
喉位于第3颈椎至第6颈椎之间,主要作用是发声和保护下气道喉由肌肉、韧带和软骨组成。软骨包括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以及三对成对的软骨(构状软骨、小角状软骨和楔状软骨),其表面由黏膜覆盖。
喉部的肌肉非常活跃,主要由迷走神经的分支支配。插管刺激或喉部的操作刺激可引起喉痉挛,这也是气道梗阻的常见原因。
三、气管和主支气管
气管通常由12-20个马蹄形软骨环组成,一般为15-16个。成人气管长度为10-15cm,平均约105cm。上部起始于环状软骨(相当于第6颈椎水平),下部止于气管隆嵴处(相当于第4胸椎下缘,胸骨角水平),向下气管分为左右主支气管。
气管和支气管黏膜表面有丰富的迷走神经纤维末梢分布,尤其是气管隆嵴部位,遇刺激后易引起剧烈的咳嗽和支气管痉挛。引起气管和支气管梗阻的主要原因为:气道分泌物或异物等阻塞、颈部巨大肿瘤侵犯或压迫以及严重支气管痉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