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在线
百度首页
提示:本内容仅作参考,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线下就医

“老小孩”们如何度过幸福晚

张喆主任医师中医脾胃病科

中日友好医院
三甲 | 全国第29

作者/心理咨询师柏燕谊

“脸像六月的天,说变就变”,很天真,很任性,总是喜欢别人哄着来,喜怒无常。可以描述的形容词很多,但如果你以为这只是在说小孩,那你就错了,有些人到了老的时候,性格就会像小孩儿一样,没错,这就是我们说的“老小孩”。

人老了,随着社会阅历的丰富,人应该变得稳重,懂得更多的人情世故。那为什么人老了会变成“老小孩”呢?“老小孩”是否是一种心理退化的表现,成为“老小孩”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年轻人应当如何应对变成“老小孩”的长辈们?老年人又该怎样走出这样的圈界。适逢六月父亲节的来临,本期心理健康栏目献礼全天下所有伟大的父亲们,关注老人心理,为您奉上“老返小”的文章。

有句俗语是“老小孩儿”,就是说人老了就又变成了小孩子的思维和行为,在生活中“老小孩儿”比比皆是,这是为什么呢?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老小孩儿”的现象并不难理解,无怪乎两种情况,一种是“倚老卖老”;一种是“一辈子的小孩儿”。

明确界别:

不同的“老小孩儿”现象

现在就让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这两种“老小孩儿”的现象吧。

“倚老卖老”型。通常这一类的“老小孩儿们”都是在自己没有变老的时候过度的为家庭和事业消耗了自己的精力和体力,他们曾经为了家里小的老的不惜余力的奉献着,似乎不知疲倦的没日没夜的辛勤劳作着,他们在自己没有变老时甚至不允许自己有片刻喘息,他们会认为自己没有资格去休息、去获得别人的照顾……直到有一天他们自己清楚的感受到自己的变老,体力上、精神上的衰老反倒让他们感觉自己终于也可以有坐享其成的资格了,自己终于也可以名正言顺的让别人来服侍自己了,其实这是多年来压抑自己的一种释放,似乎变老成为了他们可以放下重担最好的借口。这时的家人发现曾经那个任劳任怨、吃苦耐劳的他或她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个不折不扣的“老小孩儿”,变成了个任性、不讲道理,稍不如意就大吵大闹的“老小孩儿”。

“一辈子的小孩儿”型。近期录制的一档电视节目,当事人是一位72岁的老先生,一直是和老伴相依为命,老两口的感情很好,可是自从老伴去世后,孩子们发现老爸似乎性情大变,变得不可理喻了。事情是这样的,自从老伴儿去世后,老先生整天是郁郁寡欢,经常是一个人看着老伴儿的照片发呆,孩子们觉得父亲不能这样下去,就建议父亲多出去玩玩并建议父亲再找个伴儿。后来老先生在舞场认识了一位比自己小近20岁的女士,两人交往不久就开始谈婚论嫁了,孩子们见到这位女士觉得很是不靠谱,首先穿着上过分妖娆,而且谈吐和举止也很轻浮,看上去就不像个正经人,关键是问她的家庭情况、身份情况,不是不说就是故意打岔,孩子们觉得这个女人一定是有问题,因此坚决不同意老先生和这位女士的婚事。老先生就大发脾气说坚决要和这位女士结婚,并且要卖掉房子和她到其它城市去生活。在节

目录制现场,我们也劝老先生防人之心不可无,可老先生说“我对她好,她就一定会对我好,我不会看走眼的……”,而且是一副刀枪不入、水火不容的样子,很明显老先生现在是儿童化思维,偏执的认为“我对别人好,别人就一定会对我好”,这让在场的嘉宾也是哭笑不得。孩子们就是不明白父亲怎么就突然变成了这么一个“老小孩儿”?其实在我看来,老先生并没有变而是“一辈子的小孩儿”,只是之前在孩子们面前并没有机会展示,因为曾经有一个老伴儿日夜陪伴他、服侍他、照顾他,当这个人不在了,孩子们才发现父亲原来是这么一个“老小孩儿”。

专业解读:

为什么出现“老小孩儿”现象

很多老年人作为长辈,也许在单位一辈子都是领导,别人对他的决定都是比较尊重和支持的,而回到家庭中,孩子居然还指点他的生活,内心的权威感受到了威胁,觉得连孩子都不尊重和支持,内心就产生了和孩子的对抗,就像青少年的逆反一样,你不让干什么我就偏要干,这也是一种以不成熟的孩子的方式来处理问题的表现。由于多年来老人没有机会在家庭中展示他的这一面,所以现在尤其显眼。

另外,“老小孩们”的儿童化行为和思维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分离性焦虑,原本分离焦虑多发于学龄期儿童,表现为与所依恋的亲人分离时产生的不安、焦躁。但老人患分离性焦虑的比例正逐年递增,原因有三:一是随着年龄增大,体力下降,躯体疾病增加,让他们更渴望儿女的关怀和照顾;二是年轻人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加之工作压力大,没时间与老人交流,容易让老人有被忽视的感觉;三是不少老人退休后心理落差大,与社会的脱节增加了对家庭的依赖。就像当年我们小的时候对父母的依赖,现在父母老了变成了一个体弱多病的“老小孩儿”,他们变得力不从心就更需要我们耐心的陪伴和关爱,就像小的时候父母亲对待我们那样。

理性支招:

如何和“老小孩儿们”相处

从心理角度分析了“老小孩儿”的产生,那么就来看看如何和“老小孩儿们”相处吧。其实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老小孩儿”,首先是要理解他们,他们的儿童化行为表现出他们对衰老和死亡的焦虑,精力和体力的直线下降给他们带来了恐惧感,曾经那个生活的主宰者弱化了,不再强大。这些都使得他们更需要获得周围人的认可和更多的关注,他们由此获得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其次就是要顺应,本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原则,小事就尽量顺从,大事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硬碰硬的来,要采用迂回战术。和“老小孩儿们”相处不能太较真,不要总想分出谁对谁错,要像对待小孩子那样,有时需要“连哄带骗”!

看着父母的脸庞从年轻变憔悴,满头的乌丝变银发,动作从敏捷变迟缓,曾经那个为我们遮风挡雨、撑起一片天的父母,如今已经步履蹒跚……作为儿女的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天气晴朗的时候,子女们可以多带老人来个全家游,看看风景,照照相片,让老人和孩子孙子们一起感受快乐的相处时光;也可以每天抽时间专心陪老人下下棋,看看电视,让老人感受孩子对他们的体贴关注;不能陪在身边时也不忘定时打电话聊聊闲话。

作为老人,我们在退休的时光里也可以把曾经放下的爱好捡起来,练练剑,跳跳舞,遛着鸟儿和邻居们谈天说地,或者去老年大学,把余热发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上面,我们不但能再次寻找生命的亮点,也能与亲人邻居拉近关系,而不是纠结在一些让自己不满意的小事身上,通过有意识的寻求更多的社会支持力量,让晚年生活更加温暖!(本文为《养生大世界》合作内容)

share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