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在线
百度首页
提示:本内容仅作参考,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线下就医

黄帝内经养生

宋荣峰主任医师肿瘤科综合

江西省肿瘤医院
三甲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医学现存最早的经典著作,它的问世不仅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也为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内经》对生命的起源及历程的认识有了科学的概括,并重视对衰老的探索,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延缓衰老的措施,初步建立了老年病防治的理论基础。《内经》把人与自然界看成一个整体,强调人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养生学原则和方法。由上可知,《内经》对养生学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也可以说,中医养生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是和《内经》分不开的。

  1、《内经》对生命的历程及衰老的探索

  1.1《内经》对生命的历程的认识

  《内经》对生命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有科学的概括。在观察生命的历程中,不仅注意到年龄阶段的变化,也注意到了性别上的生理差异。文中所述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女子以七岁为基数,男子以八岁为基数,是符合于实际情况的。并提出肾气在人的生长、发育、繁殖及整个生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人体之生长发育和生育能力皆赖肾气盛强;而人体之衰老,功能减退,失去生育能力,皆由肾气衰竭。但如能实行养生之道,则可延缓肾气衰退的时限以延长寿命。

  1.2《内经》对衰老的探索

  《内经》详细论述了衰老的变化过程及衰老表现,并指出情志、起居、饮食、纵欲、过劳等诸方面若调节失当,是导致早衰的重要原因,并提出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初步建立了抗老防衰及老年病防治的理论基础。

  2、《内经》对养生原则和方法的论述

  2.1顺应自然

  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运动,影响着人体阴阳之气的盛衰,人体必须适应大自然的阴阳消长变化,才能维持生命活动。如果不能适应自然界的这种变化,人体生理节律就会受到干扰,抗病能力和适应能力就会降低。即使不会因感受外邪而致病,也会导致内脏功能失调而发生病变。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因此,顺应自然界四时阴阳消长规律调养形体和精神意志,是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在调养方法方面,强调了既要对外来的“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又要调摄情志主动适应四时节气变化。如春三月中的“以使志生”,夏三月中的“使志无怒”,秋三月的“使志安宁……无外其志”,冬三月的“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等。

  2.2调摄精神

  “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灵枢·天年》)故养生尤重调神。精神意志调摄的方法,除四季调神外,还包含两个具体内容,一是养意志,二是调情志。《灵枢·本脏》说:“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亦有“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论述,主要是指人对自己的意识思维活动及心理状态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控制、自我调节,使之与机体、环境保持协调平衡而不紊乱的能力,可以养生防病、预防早衰。

  对于如何调摄精神情志,原文提出了许多至今仍行之有效的措施:第一,“志闲而少欲”、“高下不相慕”、“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嗜欲不止,则会扰动神气,破坏神气的清静,而降低嗜欲,就会减轻思想上不必要的负担,有助于神气的清静内守。第二,“恬淡虚无”,即思想安静,神气内持,邪气不能侵害。

  2.3饮食有节

  《内经》十分重视饮食调理,认为饮食是人体营养的主要来源,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饮食调理得当,不仅可以保持人体的正常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还可以治疗某些疾病,饮食不足或调理不当,则可诱发某些疾病。因此,《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食饮有节”的养生方法、维护脾胃化源。其内容包括辨饮食之宜忌、适寒温,平衡膳食、忌偏嗜诸方面。

  2.4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是指生活起居要有一定规律,这里主要包括起居作息、劳逸等几个方面。古人观察到,日月江河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天行有常”,人要长寿,就要“法则大地,象似日月”(《素问·上古天真论》),使自己的生活作息保持一定的规律,才能“生气不竭”。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四季卧起早晚之宜,《素问·生气通天论》有平旦、日中、日西将暮三时劳作歇息之分。《内经》“起居有常”的养生方法,除了要求人们顺从天时节律,安排起居作息,还要求劳逸结合。《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久立、久行、久视则是过劳,久卧、久坐则是过逸。过劳与过逸都可影响人体而产生疾病。必须劳逸适当,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因而,防止五劳所伤,也是中医养生防病的重要内容之一。

  2.5调养精气

  五脏所藏精气,是全身营养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如果精气不足,不仅五脏本身将会虚弱,而且可影响到六腑以及与之联系的组织器官。《素问·金匮真言论篇》亦云:“夫精者,身之本也”,说明精是生命的基础,是人身之根本,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和机体正常代谢必不可少的物质。精足则生命力强,并且能适应外在环境的变化和抵御致病因子而不易受病。

  调养精气具体原则有三:一、保持五脏与自然环境相适应。人类生活于自然界中,其生理、病理无不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根据五行学说,人体的心肝脾肺肾五脏分别与自然界的五季即春、夏、长夏、秋、冬相应,人体五脏只有适应了五季的气候变化,才能不发生疾病。否则,“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截,肾气独沉。”由此看来,保持五脏功能正常,必须要使内在的脏气活动与外在环境取得统一协调,而适应外在环境的具体方法即前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法则。二、要使五脏藏,要使六腑泻。《素问·五脏别论》曰:“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满也。”这里的满,是形容五脏藏精气的状态,五脏精气应当丰满充盛,才能维持人体各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实而不满”是形容六腑转输水谷的状态。人体的五脏六腑只有藏、泻得宜,机体才有充足的营养来源,以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三、要及时运用中医五行学说相生相克的规律纠正脏腑的偏盛偏衰。

  《内经》是中医关于人体生命养护的理论原则及治疗经验方法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创造性地构建了藏象生命理论系统,积累了丰富多彩的养生方法,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价值。

share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