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在线
百度首页
提示:本内容仅作参考,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线下就医

如何教育孩子对待势利这个问题

刘颖萍主任医师口腔科

山西省儿童医院
三甲

  小孩子是被周围人塑造的,会自然地模仿与认同。尽管我们不愿意承认,但是有的时候或许我们和父母和他人不过是硬币两面,表现差异罢了。请原谅我讲的尖刻或者讲错了(咨询上建议我们评估时从最糟糕的角度开始排除)。会不会当您孩子那样表达的时候,刺中的是,这孩子真没礼貌,或者缺乏教养的感觉?

  我如果用个专业友善解决问题的角度,我会回答题主,对孩子的爱和宽容还有尊重会让孩子体验到怎样尊重他人。

  注意力转移,比如让孩子去玩其喜欢的有创意或者有发展性,有自主、掌控和成就感的事情,会降低这种不良行为发生的情况,并且对孩子的未来也更有利。比如:乐高积木,仙霸的玩具等等。一开始或许需要家长的帮助,但是孩子一旦上手是很棒的。

  我们先不考虑孩子是否势利或者是否懂得尊重之类的……

  关键是那个时候您的孩子很无聊,无所事事,才会搞破坏。

  如果那个时候说,“宝贝,我们去溜达”去公园,去动物园……就不会出现阿姨打扫他在那边制造垃圾了,而且也有利他未来的身心健康。

  我们很多时候都轻易发现不足和问题,发生了怎么……再次之后,我们更尝试找找怎样,我怎样能对这个环境做出干预,改善,下一次更好……

  至于和孩子谈,5岁的孩子也不是不可以谈,可以在阳光草地上,偶尔来个对话,“你觉得平时生活会不会有像上次阿姨打扫卫生的时候你把地面弄脏了她要再打扫那样,你有些事情做好也会被弄乱然后要你再做的?”

  孩子不一定马上回答,但是会去思考……

  之后再问他的感觉,在生活中潜移默化,或者逐步地增加他的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等道德感;同时也理解小朋友还小青春期前都会有的失控和糟乱。

  5岁还早,到了青春期也还是有办法的。

  其实我们担心势利更多是我们都知道势利的人不受欢迎,影响机会,最关键是绝对影响一个人的主观幸福感,而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又成功。

  我们对待他人的方式不可避免是自己被对待的方式……特别是在情绪下的反应。

  其实势利的最大问题是,影响了人际的关系,一个内心平和和舒服的人是不会去势利,或者说可以超越这种势利;再或者说某些层次的人也善于伪装,或许内心势利但是外表不会让人感觉那么不舒服。

  “在所有的对势利的阐释中,还是下面这句话最尖刻:“拼命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梦想成为自己做不成的人。””【美】艾本斯坦Epstein《势利》

  “普鲁斯特早期是个典型的势利眼,而后期则变成了伟大的,甚至是势利眼鉴定专家和批评家。他认为势利是“崇拜他人拥有的某种东西,但这种东西却和这个人的个性无关。””就好像我们会崇拜某些底层的人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做出无比的贡献,其实又何尝不是羡慕他人能那么轻易的满足或者甚至是妥协。

  “势利眼衡量自己和别人全靠表面的东西:家谱,财富,权力,社会关系,拥有精美闪亮的物品——势利眼可能是城市里最孤独的人。他需要对付的是他自身。在势利眼起伏跌宕的精神世界中,他需要不断地确认这种虚妄中的优越感的存在。”

  “作者幻想了一下没有势利的区域长得怎么样,里面人是如何,描述了一下他身边认识的人中间貌似是生活在这个区域里的人的情状。当他的大儿子申请大学入学的时候,他给他的建议是:我会不计任何代价让你去上全国最好的大学,上这样的大学意味着,你将不会再渴望或者胡思乱想要是你上了更好的学校,你的前途是否会变得更广阔,你的世界是否会更加不同。你总会明白,其实这世界这些年来,蠢到不可理喻,以教育为甚。”

  “万恶的势利眼,可是没人承认势利也会带来快乐。作者艾本斯坦没有批判势利是否该被消灭,只是很幽默的诉述了他观察到美国社会,结合他自己的状况,原来势利也并不是什么禁忌,坦诚总是可爱的。”

  我会觉得势利是必然的,能怎样不那么势利确实幸运的。

  “权势和钱财:惑于势利。”这让我们从普通人可以成为更棒的人,让我们从草地上到现在可以有高楼大厦……

  “指对有财有势的人趋奉,对无财无势的人歧视的恶劣作风”很可悲,但是确实是,受虐和施虐会反复,只有被恶劣的人才会学到去恶劣他人。但是也因为如此,我们会尝试做的更好。

  而且有很多捐款、善意……很多榜样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就看如何解读,可以怎么做。

  再从深度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角度多说点:

  “人生心理成长的八个阶段--埃里克森

  【1】婴儿期(从出生到一岁半):主要任务是建立信任

  这一阶段的婴儿是用口部来接触社会的。此外还通过双眼、触觉去接受外界的刺激。如果母亲对婴儿给予爱抚和有规律的照顾,婴儿将产生信任感;反之,如果母亲的爱抚和照料有缺陷、反复无常,婴儿就会产生不信任感。

  埃里克森说,如果婴儿发展的信任感居多,就达到了他的第一项社会成就。这是他不会因母亲离开而焦虑和哭闹,因为婴儿内心已发展出即使母亲离开了视线,如果自己需要母亲,她自会到场。这种恒定的、连续的、一致的体验使婴儿有了自我统一性(或自我统合egoidentity)的最初感觉。

  在这一阶段,婴儿产生信任感也产生不信任感,如果信任感比率居多时,就成功地解决了发展危机。埃里克森认为,一定比率的不信任感有利于人的健康发展,但是信任感应当超过不信任感。这一原则也适用于其他发展阶段。成功地解决了发展危机,人格中便形成了希望的品质。这种儿童敢于冒险、不怕挫折和失败。而如果不成功地解决发展危机,则在人格中形成恐惧的特质。

  【2】幼儿期(一岁半至三岁左右):主要任务是自主独立

  这一时期的儿童反复用‘我’、‘我的’和‘不’等词来表示自己的自主性。但父母则不允许自己的孩子为所欲为,而要按照社会的要求来训练他们,控制他们的行为。埃里克森把这一阶段的危机说为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的冲突。自主性意味着一个人能按着自己的意愿行事的能力(virtueofwill)。羞怯和疑虑则来自社会的期盼和压力。如果父母训练过严和不公正的提罚就会使儿童产生羞怯和疑虑。如果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的危机得到成功地解决,在儿童的人格中就形成意志品质。相反,则在人格中形成自我怀疑(self-doubt)。

  【3】儿童期(三岁到六岁):主动性vs。愧疚(喜欢探索、好奇心强、富创造力、外性游戏)

  这一阶段的儿童表现出制订计划,订立目标,并积极保持以达到目标。他们对性别有特别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本阶段的发展危机为主动性对罪疚感(自动自发对退缩愧疚)。如果父母鼓励儿童的主动性和想象力,他们便会获得创新精神。如果父母嘲笑或挖苦儿童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儿童会丧失自信心。当他们回想起自己被父母讥笑的行为时,就容易产生罪疚感,因而只能过着别人为其安排好的狭隘的生活圈子中。

  如果在这一阶段中,儿童发展了较多的主动性或进取精神,就会在人格中形成目的的品质(virtueofpurpose);反之,则在人格中形成无价值感(unworthiness)。”

  表面上是孩子觉得阿姨的无价值,其实体现的更多是孩子这方面的危机,还好父亲很敏锐地觉察了。

  其实很多人说老年人带的优势问题……

  最大一件事情莫过于老人比较闲(有自身爱好和活动的除外),势必除了影响孩子最初的安全感和信任外,代办太多(其实是因为老年人觉得自己需要被照顾而去照顾孩子,有时候有投射在,我很重要,我照顾孩子的这种价值感……)影响了孩子的自主独立,勤勉的关键期。

  我之前回答关于孩子摔倒的回答被折叠了,我假设是关于后面幼儿死亡和研究内容……

  但是如果一个孩子没有摔倒站起来的机会,以后如何能自然地犯错和成功?!

  从我的理解,小的时候的摔倒(不是成人恶意忽视或者弄倒)站起来的过程(没有老年人在那里拍打地或者桌面责任转移)就是一次次体验生活,体验失败后自己怎样成功的最基础的体验。

  而当父母不可避免在忙别的事情的时候,孩子会比和隔代或者阿姨在一起更加有模仿和认同对象,而且有更多的自主自由……

  我儿子曾经摔倒额头碰伤(还好是小男生啊,我一直庆幸我是儿子,如果是女儿要宝贵和呵护很多,要多好多担忧和花更多精力去照顾……)

  他和我在一起的时候摔伤的,我是妈,所以没人能责怪我。

  但是假如他和老人一起……老人绝对会很担心和纠结,而且觉得会被子女责怪……这种创伤讲严重点有“啊,怎么办”,“呀,死定了”……很极端的担忧和焦虑……夸大很多父母带的不必要的负面情感,更别说死亡焦虑……

  很多时候就不可避免失去了闯荡、豁达等等一些特质。(当然也可能有反向形成,但还是焦虑之类核心的,而不一定是发展的。)

share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