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在线
百度首页
提示:本内容仅作参考,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线下就医

少年过渡期的3个心理矛盾

刘芳副主任医师耳鼻咽喉头颈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
三甲

社会影响的扩大,他们在认识、情绪、意志以及个性心理特征上,比童年期都有了新的发展,但也出现了新的矛盾。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渴望独立与现实依赖的矛盾:少年期是孩子自我意识迅猛发展的时期。此时期,孩子在心理上产生的最突出的变化,就是出现了“成人感”,意识到“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特别是从初中阶段开始,少年就普遍感觉自己是“大人”了,他们希望父母像对待成年人一样地对待他们,而不希望父母还把他们当作小孩子对待,也不愿再受到小孩子般特殊的照顾。这时,他们最讨厌父母仍然像对待小孩子一样,对他们的活动事无巨细地一一过问,对他们的事情千叮咛万嘱咐地唠唠叨叨。他们开始渴求自治,希望独立决定自己的事情,期望自己提出的观点和建议能够得到成人的承认和尊重,试图在平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与父母或其他成人的关系。

因此,他们在心理发展上出现了摆脱父母照顾的“心理上的断乳”过程,即要成为独立的“大人”的过程。然而,这种“心理上的断乳”如同幼儿的断奶一样,并非易事,少年期的孩子在心理上时常交织着渴望与现实的矛盾。他们想独立自主,可自己又不具备独立自主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他们想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可自己又不具备充分的生活自理能力;他们想让成人把他们当作大人看待,可自己的许多言行举止依然带有孩子气。以致于他们越是想摆脱父母,越是发现离不开父母的照料和帮助。这种渴求独立和现实依赖的矛盾,使孩子的心理经常产生冲突、混乱和不安。

为了消除这种矛盾冲突或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他们常常以孩子气的行为方式对抗父母或成人,以显示自己不再是儿童。例如,对父母的批评与责备,不管正确与否,都表现出愈来愈强烈的反抗情绪;故意与父母或成人“唱反调”,提出相反的主张或按相反的方式行事;不理会父母或成人的劝导,自作主张,“不撞南墙不回头”。当然,他们的反抗,更多的是以潜在的形式出现,如对父母在生活和教育上的安排,采取不关心、不表态、无所谓的态度等。

另外,在追求独立的过程中,少年期的孩子还会碰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随着自我意识迅猛增长,少年期的孩子对未来充满着理想,他们幻想着将来成名成家,幻想着将来为社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为此,他们中的不少人给自己订下了宏伟的个人发展计划,并付诸实践;还有许多人经常聚在一起针砭时弊,畅谈自己变革社会的宏图伟业。但是,由于他们的社会成熟程度较之自我意识的发展相对迟缓,尤其缺乏复杂社会生活的直接体验,对社会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因而现实中常常会碰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矛盾冲突。

他们想成名成家,尽快掌握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但能力和知识水平还远远达不到那种程度;他们想切中时弊,提出对社会变革有重大价值的见解,但自己的思维发展和认识水平还远远达不到那种深度;他们敢想敢干,试图一往无前,然而行动中又摆脱不了冲动、偏激和脆弱的局限。因此,他们常常会因心中构思了宏伟蓝图而激动不已,并急不可待地付诸于行动,但不久又会因对困难心理准备不足而变得灰心丧气。

家长和老师应充分重视少年期孩子的这一矛盾以及由此造成的情绪上的困扰和适应障碍,积极加以引导和帮助,促进其情绪的稳定和心态的平衡。这对于维护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闭锁与求得理解的矛盾:孩子进入少年期后,尽管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但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露却开始失去了儿童的直爽、天真、单纯。他们不再像儿童那样经常向父母敞开自己的心扉,而开始变得内向、闭锁起来。这里说的闭锁性,就是对不理解他内心的人,不透露自己的秘密。这种闭锁性是少年期孩子最显著的心理变化之一。

虽然他们在生活上还依赖父母,但是他们倾吐知心话的对象已经不再是父母,也不是老师,而是同伴或朋友了。而且他们中的多数人认为,朋友比父母更知心。因此孩子进入少年期以后(特别是上了中学),就希望有自己单独住的房间,希望有自己单独用的写字台、书橱或箱子,并且不愿意父母随便挪动自己的东西,还把自己的抽屉、箱子上加锁。

share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