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在线
百度首页
提示:本内容仅作参考,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线下就医

少年期自我评价的三个过度阶段

曹斌副主任医师针灸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
三甲

向着“自知之明”的水平过渡。与幼儿期和童年期相比较,其变化是:

从外在性向内在性过渡:少年期的孩子,自我评价已不再以外部的行为表现为主,而是开始侧重于自己内在的世界。例如,他们开始从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气质、性格等稳定的心理特征来评价自己的个性;开始根据自己的成绩变化、品行表现、人际关系等来评价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开始依据自己在家庭中的发言权、自由权、自决权来评价自己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另外,他们重视在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自己的对比中来认识自己,并且能对照同学、父母及家庭其他成员、影剧中的人物来进行自我评价。

由于自我评价从外在向内在过渡,其评价内容也从具体向抽象发展。在一项调查研究中,问初一和初三的学生“你认为怎样才算是一个好学生”;其答案分为三类:具体、外在答案,抽象、内在从具体、外在向抽象、内在过渡的答案。其中具体、外在的答案是:上课认真听讲,不骂人,不打架,完成作业等;抽象、内在的答案是: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有远大的理想抱负,能分清美与丑,表里一致,诚实谦虚,公正无私等。

调查结果表明:在内在一外在评价方面,初一学生30%为外在评价,19%为内在评价。为从外到内的过渡评价;初三学生29%为外在评价,30%为内。在评价,40%为从外到内的过渡。在具体一抽象评价方面,初一有为具体性评价;初一有18%、初三有7%为具体性评价初一有18%、初三有43%为抽象性评价;处于从具体到抽象评价过渡的,初一有57%初三为。以上数据有力地说明了少年期自我评价从外向内、从具体向抽象发展的特点。

从情境性向稳定性过渡:由于自我评价的内在性和抽象性程度的提高,少年期孩子的自我评价不再轻易地因一时一事而变化,具有了一定的稳定性。例如,在初中生中进行两次同样的有关自我意识的问卷调查,时间间隔为一周,结果显示初中生对问题的两次回答一致性很高。但是,与之相应的问题是,初中生的自我评价有较大的主观片面性,特别是自我评价偏高。

在一项调查研究中,把初二学生对自己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所爱好的某项活动的能力)、品格(包括品德和性格)的评价和老师(包括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对他的评价进行比较,并调查核实,结果发现:

34.6%的学生对自己能力的评价51.9%的学生对自己品格的评价偏高,偏高。依从性向独立性过渡:少年期的孩子已不再像幼年和童年时那样依从父母和老师对自己的评价了,他们已能较独立地评价自己了。

同样,他们也不再像以往那样看重或认同老师对他们的评价了,而是认为老师的看法也不一定正确,特别当老师对他们的评价偏低时,他们会觉得老师把他们看扁了,甚至认为老师有偏见。有研究表明,到初三时,少年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已与高二的学生处于同一水平,这说明少年自我评价的独立性程度已经很高了。

这一时期,少年虽然不盲从于成人的权威,但由于与同伴交往增多,希望归属于某一同伴团体,因而比较在乎同伴对自己的评价。

share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