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在线
百度首页
提示:本内容仅作参考,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线下就医

人际沟通技巧我们为什么聊不下去

欧学海主任医师骨科

西安市红会医院
三甲

人际沟通技巧:我们为什么聊不下去

一篇题为《网络会话中“呵呵”的功能研究》的硕士论文在网上走红。论文作者认为,“呵呵”这类网络语言具有独特的功能,甚至对口语和自然语篇研究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暂且不提“呵呵”在中国现代语言学上的意义,在与人谈话中,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畅谈所想所感而倾听的一方却以两个字“呵呵”作为回应时,我们的心情是低落的,甚至是愤怒的。不想再回复或者不知道该怎么回复来继续双方的话题,我们产生了所谓的“聊不下去”的感受。

为什么聊不下去呢?大部分人忽视了此时造成我们心情转变的原因是对方说话的语气和态度,很多情境下我们只观察到这外在的刺激,而没有深入寻找内在的原因。忽略对方反应的来源是暴力沟通的开始,这样的暴力沟通让我们搞不明白为什么话题没有变得更有趣,而是被莫名其妙的“呵呵”“哦”“哈哈”打断了。

该如何充分表达愤怒?人际交往中如何进行非暴力沟通?首先要明白为什么愤怒,给自己思考的时间如何表达,是外在刺激还是内在原因。

什么是“暴力沟通”

如果一次交流、一段关系让我们感到伤心失落,那有可能是我们的谈话方式和交往方式造成了这样令人不满意的结果。我们常常没有意识到甚至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具有攻击性的,如果在一段不很愉快的交流结束后可以回想下双方的谈话,会发现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否定、嘲讽、说教以及随便打断、肆意评价、不理睬不回应等言语上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这些无心的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敌视,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

总结来说,价值观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谈话方式、语言,这是一个人思维结构的外在体现。改变沟通方式是自我转变的重要开端。

非暴力沟通的核心思想

价值观完全一样的两个人几乎是不存在的,就像世界上不会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一样。通过沟通语言的交流,人们才得以接触并学习更多新鲜的、有趣的、有用的事物,打开思维局限性,深入找寻自我。

学会如何与人非暴力沟通,多交流,才能打破自己的思想束缚,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

印度哲学家 J.Krishnamurti 曾经说“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第一次听到这个观点的时候,“胡说八道”这个想法在我脑中一闪而过——在不知不觉中,我做出了评论。对大多数人来说,观察别人及其行为,而不评判、指责或者以其他方式进行分析,是难以做到的。

观察和评论之间的区别该如何划分,真正做到观察而不评判是很困难的,大多数情况下,智者选择嘴上不说,善莫大焉,但内心还是会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原则,迅速地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做出评判。这种先天性的思考方式也许只能靠后天不断地加强练习,才能强制地更改过来。

这个沟通方式是通用的,因为其关注的是人的基本需求:希望被理解、重视等。但是中国人普遍不善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在沟通过程中容易存在不必要的误解,一种典型的误解就是我们习惯把对方的表达方式例如语气当成是表达的本身,而不去考虑说话人的感受和需要以及说话的内容,所以我们需要的是先冷静下来。去挖掘语言背后的情感和需要,在爱自己的前提下关注他人,用全身心倾听的沟通方式,能够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

学会宽容、感谢生命的赐予,而不贪心。一个好的沟通者无非要真诚、宽以待人、把他人看得比自己重要。再加上一些适当的语言表达技巧。技巧可以修炼,但天性难以克服,所以我希望通过阅读书籍、实践来改变自己。

交际表达:什么场合说什么话

说话要分时间和场合,这一常识大家都耳熟能详。从小我们就被教导,说话要注意,有些话在一些场合可以说,有些场合不可以说。即使是同样的话在不同的场所和时间就会有不同的效果。

在这里我想到了在“5·12”汶川地震中的“范跑跑事件”。范美忠恰恰就是在不适当的时间和场合说了话,逃跑行为本来是个人行为,尽管是不光彩的事,但是,从生命的角度出发,也不是人人都能够在关键时刻舍弃自己的生命救别人。但是,逃跑了,就不应该洋洋自得的炫耀,或者当作理论一样宣布,也许在人们的巨大悲痛心情平息的时候说,也不会引起众怒,但是,范美忠在全国人民沉浸在悲痛和愤怒的时候说出自己弃学生于不顾,率先跑出教室的事情,这样做无疑是把群众在地震过后所无法发泄的痛苦与怒火往自己身上转移。

做事、说话就是不看具体的场合和具体情况而定。就如同当着和尚说秃子,看着瘸子说短话。让听话人恼火和不愉快。

心理学中有所谓的心理创伤症,当人们经历或看到灾难后会产生痛苦、不安,烦躁甚至忧郁的情绪。这个时候如果不发泄的话就会产生心理疾病,而范美忠就在这时发表了言论,自然成了众矢之的,大家纷纷把积聚在心中的情绪发泄出来。

当然还有沙朗斯通,当她说“中国地震是报应”之后,让人们受到了难以言表的伤害,一个人如此运用她的影响力,来表达其反人性的丑恶,令人发指。

坦白说,范美忠与沙朗斯通的言论性质还是不一样的。逃跑的情节严重性比不了那些建了不合格的楼房的人。在电视报道中我们看到有些学校的建筑完全不合规格,导致大楼倒塌,但是,为什么没有那么多人关注建楼者,人们却愤愤而谈范美忠的逃跑,就是因为他不该在大家悲伤的时候高调讲出他的理论。尽管我们有言论自由,但是请别忘了,我们有道德底线,这样讲的后果是会伤害很多人。

说话看场合,场合指的是说话的时间、地点以及特定的交际场景。场合对于交际有直接的制约作用。说话时要根据场合决定话语的内容和表达方式。著名作家李存葆说过: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宣传鼓动不会是长篇大论,有时面对敌人痛骂一声,回头向战友一招手,喊一声:“有种的,跟我上!”这比宣传鼓动更有效。李存葆的话说明,说话只有根据场合,灵活运用语言,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不看场合,随心所欲,信口开河,想到什么说什么,这是“不会说话”人的一种拙劣表现。人,总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一定条件下生活的人,在不同人场合,面对着不同人、不同事,就应该说不同的话,用不同的方式说话,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言谈效果。

而那些懂得看场合,懂得揣测人们心理的人,就会受到大家的欢迎,连战来北京访问的时候,曾经在北京大学做过一个演讲,这次演讲十分成功,给在场的每个人都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事实上,他这次报告的成功,与他的开场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他演讲的第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他说:“台湾媒体报道说我今天回‘母’校,母亲的学校。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报道。”说完这句话,整个会场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为什么他会受到如此热烈的欢迎呢?是因为他的地位吗?还是听众仅仅是出于尊重?两者都不是,是因为连战先生的第一句话就抓住了听众的心。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两岸还未实现统一的今天,能够听到一位来自台湾的人士讲一句这样的话,在场的听众内心会是怎样一种感受。一句话,他就说到了每个人的心里,触动了听众的爱国主义心弦。霎时,他的形象也变得高大起来,整场演讲,每个人都听得聚精会神的。

这些事例无一不说明语言是有规则的,说话必须符合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失意人前,勿谈得意事。因为那只可能加重对方的失落感,所以,即使万事顺心,也要故意说些辛苦处给朋友听。得意人前,勿谈失意事,因为得意人常不能体谅失意者的痛苦。所以,即使许多不如意,也要振作起精神来。

违背这种规则,就会使对方感到反感。而这个规则是非常简单却又需要我们时时提醒自己才能做到的,那就是——什么场合说什么话!

share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