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脑血管疾病患者逐年增多,脑血管造影术(DSA)在临床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它是一种微创的脑血管介入手段,能够清晰地显示颅内外各级血管及侧枝循环状况,评估脑血管是否存在狭窄/闭塞、动脉瘤、走形异常或血管畸形、脑静脉是否异常等,是评估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
可全面动态观察脑血流状态及血管具体情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脑血管造影是指在股动脉或桡动脉(一般是右侧动脉)放置一动脉鞘,通过动脉鞘置入合适的导管,在导丝引导下,选进所要显示动脉,注入含碘造影剂。
然后通过计算机辅助成像系统形成动态的脑血管图像,称为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DSA)。
CT、MRI等无创影像检查手段出现后,DSA主要用于评估脑血管的异常。
目前CT动脉造影(CTA)、核磁动脉成像(MRA)基本能够获得完整的头颈部血管图像,但是,DSA可以动态观察脑血流和侧支循环,可更加清晰全面评估血管和血流,并可同期完成介入治疗,仍是其他检查手段无法替代的重要方法。
常见的穿刺入路有 3个部位,前 2 个是最常用的:
①经股动脉(最常用的)、
②经桡动脉(次常用的)、
③肱动脉(不常用的)。
动脉穿刺示意图:
①经股动脉穿刺优势:因股动脉粗直,容易定位,穿刺成功率高,易于操作,经股动脉入路全脑血管造影术是目前临床使用的常规方法。
缺点:
卧床时间长,下肢制动24小时,长时间的制动会让病人腰酸背痛、行动不便、排便困难等缺点,术后并发症属于概率事件,如腹股沟区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甚至出现腹膜后血肿(严重时可出现休克)等。
②经桡动脉穿刺优势:
第一,操作简便。导管寻找弓上各分支血管相对容易,可以缩短操作时间。
第二,患者舒适性更好。通过经桡动脉入路进行脑血管造影术,在检查后患者不需要卧床休息,可以立即活动。
第三,桡动脉比股动脉更浅,且不靠近任何在手术中易受伤的关键结构。
此外,由于手部存在双重血液供应,桡动脉若出现血栓或夹层等直接损伤则对于病人的损害较小。
缺点:
医生的学习曲线更长,虽然经桡动脉入路操作难度略高于经股动脉入路。尽管有专家认为其风险较股动脉略低,但经桡动脉入路也与多种并发症有关,例如桡动脉痉挛 、闭塞和穿孔,可能导致前臂血肿或筋膜室综合征。
较少见的并发症包括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形成。
脑血管全貌如
椎-基底动脉DSA图像(正侧位)
看一下术中真实动态影像(已倍速播放):
适应症:
• 怀疑血管本身病变或寻找脑血管病病因;
• 怀疑脑静脉病变;
• 颅脑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检查(颅内动脉瘤或血管畸形等);
• 头面部富血性肿瘤术前检查;
• 了解颅内占位病变的血供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及某些肿瘤的定型;
• 实施血管介入治疗前明确血管病变特点和周围血管的解剖关系;
• 急性脑血管病需动脉溶栓或其他血管内治疗;
• 头面部及颅内血管性疾病的治疗后复查。
禁忌症:
①碘造影剂过敏或不能耐受;
②介入器材过敏;
③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
④穿刺点局部感染;
⑤并发脑疝。
⑥特殊情况下,取得患者或家属的知情同意,可采取个体化处理。
术前准备:
•术前一天保证充足的睡眠,剪好指甲,勿佩戴耳环、手链、戒指及吊饰等。晚上换好病人衣服,勿穿内衣、内裤。
•手术当天,不需禁食,但不宜进食太饱(可进食常规饭量的1/2~1/3),不宜进食太多产气食物,如牛奶、面包等。如有不适或女士月经来潮,及时告知医生。
•术前,医护应该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及生命体征,备皮,嘱患者排空膀胱必要时导尿,左上肢建立至少一条静脉通路,送患者到介入室。
•患者术中勿随意移动手术肢体。术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脉氧。
术后处理:
拔鞘后手工按压仍是封闭股动脉穿刺点的最主要方法。按压时间一般为10~20 min,以弹力绷带交叉加压包扎,继续沙袋压迫穿刺点6~8 h。
压迫过程中定时观察敷料是否干燥,伤口有无渗血肿胀,以及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以便及早发现出血等并发症并及时处理。
患者平卧位,穿刺侧下肢制动24 h。
桡动脉穿刺点拔鞘后可使用手工按压或压迫器压迫止血。
脑血管造影术后建议给予"水化"以促进造影剂排泄。
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以及失语、肌力下降、癫痫等神经系统症状,并及时处理。
并发症:
脑血管造影术并发症包括神经系统并发症(斑块脱落、栓塞、脑梗死、动脉瘤破裂等)、局部或周围血管并发症(动脉夹层等)、穿刺点并发症(血肿、假性动脉瘤等)和造影剂并发症(造影剂过敏等)。
其中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可达1.30%~2.63%。
与患者年龄、基础疾病及手术时间密切相关。 #健康过冬计划#
交流一下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