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听到“阑尾炎”“小毛病”“小手术”,很少听到阑尾也长肿瘤。阑尾肿瘤简单的很好处理——单纯阑尾切除即可。复杂的,却是个令人头疼的疾病。
广义上,阑尾肿瘤可以分为:
(1)上皮来源肿瘤(例如腺瘤或腺癌)
(2)非上皮来源的肿瘤(例如神经内分泌肿瘤或淋巴瘤)。
上皮源性阑尾肿瘤根据是否产生黏液而进一步分类,两类在生物学行为和肿瘤预后上均有明显不同。
世界 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将大部分非 侵袭性的上皮源性肿瘤命名为低级别阑尾黏液肿瘤(lowgrade appendiceal mucinous neoplasms,LAMNs),其本质是一类组织学上分化良好的腺瘤,但是却可以以恶性肿瘤 的生长方式在阑尾外增殖,造成阑尾外黏液聚集。这些黏液可以以细胞结构形式存在或非细胞结构形式存在。这些阑尾肿瘤具有潜在恶性的生物学行为,例如会造成阑尾穿孔、阑尾壁的纤维化、阑尾壁黏液形成以及阑尾周围软组织内非细胞结构黏液聚集。
高级别阑尾黏液肿瘤(highgrade appendiceal mucinous neoplasms, HAMNs)相比较LAMNs表现为具有更强侵袭性的细胞异型。
阑尾腺癌可以分为黏液性和非黏液性两类,其中黏液性腺癌具有高级别细胞异型,大于50%的病灶存在细胞外黏液。阑尾腺癌通常表达p53、CD44和CDX2。分化差的阑尾腺癌中印戒细胞的比例高,并且淋巴结转移率高。
杯状细胞腺癌(goblet cell adenocarcinoma,GCA)是一种兼有神经内分泌肿瘤及腺癌的混合型肿瘤,其常具有与传统神经内分泌肿瘤相似的特点,但侵袭性更强,建议按照经典的阑尾腺癌来处理。
阑尾肿瘤会导致阑尾穿孔和腹腔播散,当腹腔播散灶产生大量黏液时则被定义为腹膜假性黏液瘤(pseudomyxoma peritonei,PMP)。由于PMP在治疗后容易复发且术后10年总生存期约为63%,因此专家组建议将PMP定义为一种恶性疾病。PMP黏液中细胞数目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因此专家组建议可以将其分为:
(1)无细胞型、腹膜低级别黏液 癌(low-grade mucinous carcinoma peritonei,DPAM)
(2)腹膜 高级别黏液癌 (high-grade mucinous carcinoma peritonei, PMCA)
(3)存在印戒细胞的腹膜高级别黏液癌(high-grade mucinous carcinoma peritonei with signet rings cells, PMCA-S)
阑尾非上皮源性肿瘤中最常见的是阑尾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s,NETs)。其在组织学上与消化道其他部位的NETs相似,经常是无症状的,通常在阑尾切除术后偶然发现。其他少见的阑尾非上皮源性肿瘤还包括胃肠道间质瘤和淋巴瘤等。
【备注】
(1)本文参考中国阑尾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专家共识(2021版)。如有书写纰漏,
欢迎批评指正!本文为科普文,如侵权,联系我删文!
(2)关注我,持续更新胃肠疾病相关的医学知识!
(3)如有疑问,欢迎到“百度健康”APP或线下门诊咨询我,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