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健康
百度首页

贝母图片

2023年3月29日
提示:本内容仅作参考,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线下就医
吴继全主任医师中医内科
中日友好医院
三甲 | 全国第29
百度健康内容审核团队优选

概述

  • 贝母多属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主产于四川、云南、甘肃等地,以干燥鳞茎入药。

  • 贝母性微寒、味苦、甘,归心、肺经,具有润肺化痰、清热散结的功效。

外观

贝母可分为川贝母、浙贝母,以及平贝母、土贝母等多种类型,以川贝母、浙贝母较为常见:

川贝母

川贝母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太白贝母或瓦布贝母的干燥鳞茎,主产于四川、青海、甘肃、云南、西藏。通常植株长15-60cm,鳞茎由2枚鳞叶组成,叶通常对生,少数在中部兼有散生或3-4枚轮生,条形至条状披针形。花通常单朵,极少2-3朵;叶状苞片3枚;花下垂,钟状或狭钟状;花梗较花被片短;花被片黄色至黄绿色,通常有紫色小方格,少数仅具斑点或条纹,长圆形;蜜腺椭圆形或卵形,蜜腺窝在背面明显凸出;雄蕊长2-3cm;花丝稍具或不具小乳突;花柱柱头裂片长3-5mm。蒴果棱上有狭翅。花期5-7月,果期8-10月。

川贝母植株图川贝母植株图

川贝母通常在夏、秋二季或积雪融化后采挖,除去须根、粗皮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而成。松贝类圆锥形或近球形,高0.3-0.8cm,直径0.3-0.9cm。表面类白色,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顶部闭合,内有类圆柱形、顶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鳞叶1-2枚;先端钝圆或稍尖,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1个灰褐色的鳞茎盘,偶有残存须根。质硬而脆,断面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苦。青贝类扁球形,高0.4-1.4cm,直径0.4-1.6cm。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相对抱合,顶部开裂,内有心芽和小鳞叶2-3枚及细圆柱形的残茎。

川贝母药材图川贝母药材图

浙贝母

浙贝母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的干燥鳞茎,主产于浙江。多年生草木,高30-80cm,全株无毛。鳞茎扁球形,通常为2-3片肉质鳞叶对合而成,直径2-6cm。茎单一,直立,圆柱形,绿色或稍带紫色。茎下部叶对生,中部叶3-5片轮生,上部叶互生,无柄,叶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6-16cm,宽0.5-1.5cm,先端卷须状,全缘。每株有花1至数朵,花钟状,下垂,生于茎顶上部叶腋,淡黄绿色,内有紫色斑纹,顶生的花有3-4叶状苞片,其余苞片2,先端卷曲。花被6片,2轮排列,长倒卵形至卵圆形,长2-3cm,宽约1cm,雄蕊6,花药基部着生;雌蕊1,子房上位,3室,柱头3裂。蒴果卵圆形,有6条较宽纵翅,成熟时室背开裂。种子扁平,有翅,淡棕色。花期3-4月,果期4-5月。

浙贝母植株图浙贝母植株图

浙贝母为初夏植株枯萎时采挖,洗净,大者除去芯芽,称大贝,小者不去芯芽,称珠贝,分别撞擦,除去外皮,拌以煅过的贝壳粉,吸去擦出的浆汁,干燥;或取鳞茎,洗净除去芯芽,趁鲜切成厚片,洗净,干燥,称浙贝片。

其中大贝为鳞茎的单瓣鳞叶,稍呈新月形或菱角状,长2-5cm,高1-2.5cm,厚0.6-1.5cm。近白色至淡黄白色,有淡棕色斑痕,内白色或淡黄白色,有白色粉末。质坚脆,易折断,富粉性。气微,味微苦。

珠贝为完整鳞茎直径1-2.5cm,高1-2.5cm。近白色,外层两瓣肥厚对合,内有2-3个皱缩小鳞叶及干缩残茎。质实而脆,易折断,断面白色,有粉性。气微,味苦。

浙贝片为鳞茎单瓣鳞叶切成的片。椭圆形,直径1-2cm,切面平坦,粉白色。质坚脆,易折断,断面粉白色,富粉性。

浙贝母药材图浙贝母药材图

功效与作用

对于川贝母、浙贝母,其具有不同的功效与作用:

川贝母

川贝母味苦、甘,性微寒,归肺、心经,具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痈的功效:

  • 清热润肺、化痰止咳:川贝母味苦、性微寒,能清肺化痰,又味甘质润,而能够润肺止咳,尤宜于内伤久咳、燥痰热痰之证,可配伍沙参、麦冬食用。

  • 散结消痈:川贝母有清热化痰、散结消痈的功效,可配伍玄参、牡蛎等药治痰火郁结,配伍蒲公英、连翘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

浙贝母

浙贝母味苦,性寒,归肺、心经,具有清热化痰止咳,以及解毒散结消痈的功效:

  • 清热化痰止咳:浙贝母的功效与川贝母相似,但苦寒之性较甚而偏苦泄,长于清化热痰、降泄肺气的作用,可与桑叶、牛蒡子同用。

  • 解毒散结消痈:浙贝母苦泄清解热毒、化痰散结消痈,可治痰火郁结,可配伍玄参、牡蛎等同用。

注意事项

在药物配伍时需注意,贝母反乌头、附子等药材,两种药物配伍应用后,可能会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对人体有害,因此应避免自行盲目用药。

[1]曾昭龙主编.实用临床中药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155.

[2]钟赣生.中药学.第4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544.

[3]林余霖,李葆莉主编.新编中草药全图鉴2[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406,649..

[4]陈金水.中医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