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一直守护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健康,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昔伏羲制九针、岐黄论医道、神农尝百草、伊尹造汤液,华夏先民在与疾病的不断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渐形成了以脏象、经络、证候、方药等为主要体系的中医理论。其中,“证候”作为中医学特有的对疾病本质规律的认知形式,是中医诊断、治疗疾病的核心,更是中医治疗的优势所在。
区别于疾病和疾病亚型的概念,证候是指人体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反馈的全部信息的病理性概括,经过医者全面仔细的诊查和思考之后,以说明疾病情状的能反映出疾病的原因、性状、部位、范围、动态等多方面信息的术语。中医讲求“辨证论治”,即是通过四诊获得患者的刻下症状、舌脉等疾病变化的证据,对证据进行明确的分析、判断,得出证候诊断,进而立法选方,予以治疗的过程。正是因为有着一套独特的以“证候”为主的不同于西医学的疾病诊疗体系,中医学才能历经千年而不衰。
疾病在某一特定阶段时,其病因、病位及病势具有一定的特点,揭示其病理本质的概念即为证候。证候是中医诊断学的概念,遵循中医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等基本理论。
人体在一定病因的损害性作用下,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异常生命活动的过程中,机体出现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致使其与内外环境间失衡而引起的各种症状、体征和行为异常,称为疾病;借助于望、闻问、切四诊及理化检查来获取的,以一定阶段病机为基础、由一组可被观察到的外在表现所构成的,即证候,是机体内因和环境外因综合作用下的机体整体反应状态,具有与时空相关联的特征,是辨证的依据;辨析出来,体现疾病本质,反映病因、病位、病性、病态等病理要素者,即证型,证型属诊断概念,它与病机紧密联系;与生理、病理相关联,以病机学说为基础,并能由可测量和观察到的症状、体征等信息集合直接表达的病机单元和诊断学概念,即证候要素,其可降低证候的维度,便于分析、探讨其病机,实现辨证的目的。“疾病-证候-证型-证候要素”是中医辨证论治的过程,能够促进中医规范化、标准化,指导中医药治疗的精准辨识、靶向运用,从而提高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临床疗效。
中医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证候”的重视。证候作为中医学的核心,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和关键。中医通过四诊求证,全面细致地观察患者的症状、舌脉等疾病变化的证据,进而明确分析、判断,得出证候诊断,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证候不仅反映了疾病的本质、性状、部位、范围、动态等多方面信息,还能反映出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环境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从而实现个性化精准治疗。正是因为中医注重证候,才能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病施治,使中医疗效显著并得到广泛认可。证候的重视也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重要基础,只有在全球范围内深入推广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才能更好地服务全人类的健康事业,让中医药在世界卫生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防失联,私信我,获取更多学习资料
请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看到
弘扬中医药文化
传播中医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