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来医生
百度首页
提示:本内容仅作参考,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线下就医

脾脏的位置、形态、结构及功能

张磊主任医师肝胆外科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三甲 | 全国第6

概述

  • 脾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

  • 主要位于左季肋部,胃底与膈之间

  • 具有造血、储血、免疫等功能

位置

脾位于左季肋部,胃底与膈之间,第9-11肋的深面,长轴与第10肋一致。正常时在左肋弓下触不到脾。脾的位置可随呼吸和体位而变化,站立比平卧时低2.5cm。脾由胃脾韧带、脾肾韧带、膈脾韧带和脾结肠韧带支持固定。

结构

脾呈暗红色,质软而脆,可分为膈、脏两面,前、后两端和上、下两缘。膈面光滑隆凸,对向膈,脏面凹陷,中央处有脾门是血管、神经和淋巴管出入之处。在脏面,脾与胃底、左肾、左肾上腺、胰尾和结肠左曲相毗邻;前端较宽,朝向前外方,达腋中线,后端钝圆,朝向后内方,距离正中线4-5cm;上缘较锐,朝向前上方,前部有2-3个脾切迹,脾肿大时,脾切迹是触诊脾的标志,下缘较钝,朝向后下方。

脾脏表面覆有被膜,实质部分分为白髓、红髓。其中白髓是由动脉周围淋巴鞘、淋巴小结(又称脾小体)和边缘区组成,相当于淋巴结的皮质;红髓分布于被膜下、小梁周围及白髓边缘外侧的扩大区域,由脾索和脾血窦组成。脾还通过4条韧带与邻近器官相连,分别为胃脾韧带、脾肾韧带、膈脾韧带、脾结肠韧带。脾脏的血管主要有脾动脉和脾静脉,脾静脉位于脾动脉后下方,沿途收纳胃短静脉、胃网膜左静脉、胃后静脉、肠系膜下静脉及来自胰的一些小静脉,向右达胰颈处与肠系膜上静脉汇合成肝门静脉。

在脾的附近,特别在胃脾韧带和大网膜中存在副脾,出现率为10%-40%。副脾的位置、大小和数目不定,脾功能亢进做脾切除术时应同时切除副脾。

功能

脾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具有造血、储血、清除衰老红细胞和进行免疫应答的功能。

造血功能

脾在胚胎期可造全血细胞,但自骨髓开始造血后,脾逐渐变为一种淋巴器官,在抗原刺激下能产生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但脾内仍含有少量造血干细胞,在某些病理状态下可恢复造血功能。

储血功能

脾还有储存血液和铁质的作用,可储存血量为40ml,主要储存在血窦内。脾肿大时储血量也会相应增大,当机体需血时,脾内平滑肌收缩可将血液排入血循环,脾随即缩小。

清除衰老红细胞

脾是公认的清除衰老、退行性变和严重损伤红细胞的主要场所。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120天,衰老的红细胞脆性增加,膜脂质流动性降低,通过脾网状组织间隙的时间延长,从而被清除。

免疫应答功能

脾与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有较大关系,脾中T细胞约占35%,B细胞约占55%,约10%为巨噬细胞。

脾脏的实质分为白髓、红髓和边缘区三部分。白髓由密集的淋巴细胞构成,是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的主要场所。当抗原侵入脾引起体液免疫应答时,白髓内淋巴小结会大量增多;红髓主要由脾血窦和脾索组成,红髓内血流缓慢,使抗原与吞噬细胞的充分接触成为可能,是免疫细胞发生吞噬的主要场所;边缘区位于红髓和白髓的交界处,此区淋巴细胞较白髓稀疏,以B细胞为主,但有较多的巨噬细胞,是脾内捕获抗原、识别抗原和诱发免疫应答的重要部位。

饮食养护

饮食调理是保养脾的关键,日常应规律饮食,三餐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适当摄入清热食物,少吃生冷食物,以免影响脾的健康。

  • 日常可适当摄入马铃薯、红薯、栗子、大枣、菱角、鸡肉、蜂蜜等食物,这些食物对脾的养护有帮助。

  • 生冷食物容易伤脾,造成脾湿健运,造成很多人不思饮食和乏力等情况,所以夏天不要吃太多冷饮。

  • 长夏是养脾的最佳季节,日常生活中,除食用冬瓜、绿豆芽、小白菜、苦瓜等清热食物外,还要吃些薏苡仁、芡实、赤小豆,常喝稀饭、淡茶、菜汤、豆浆、果汁等,大鱼大肉等易生火的食物尽量少吃,吃海鲜和烧烤时,也要注意新鲜。

运动养护

经常运动对于脾脏的养护也很重要,每天坚持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如慢跑、散步、打太极拳、做气功、打球等都对脾脏健康有着极大的裨益。

日常养护

除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外,日常生活中还应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保持良好的情绪,对脾的健康也大有益处。其中良好情绪对于脾脏的健康有着直接影响,由于情感因素会影响食欲、消化、吸收,因此保养脾胃,首先要保持良好的情绪,不要总是生气和发怒,以免影响脾的健康。

健康表现

脾脏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受损后会发生一系列疾病,接下来以常见的疾病为例,主要从形态方面进行阐述。

脾脏的形态

1、正常脾脏

正常脾脏是实质性脏器,呈暗红色,质软而脆,长度约为12cm,厚度约为3cm,在左肋弓下缘不能触及。肋间斜切声像图呈新月形,包膜薄而光滑,外侧缘呈外突的弧形,内侧缘中部向内凹陷,为脾门。脾门区可见管状无回声区的脾静脉,脾动脉较细,常显示不清。正常脾实质呈均匀细小的点状回声,回声较低,一般稍低于正常肝组织的回声,稍高于肾皮质的回声。

2、异常脾脏

游走脾

又称为异位脾,指脾脏脱离正常解剖位置游移,活动于腹腔的其他部位,属于一种先天性解剖异常。

脾梗塞

脾内动脉分支阻塞,脾局部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脾脏可增大或变形,病变常靠近前缘,大小不等,呈楔形或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可为低回声或无回声区,或其间有散在的强回声。

脾功能亢进

是一种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脾出现不同程度的肿大。

脾脏脓肿

为脾脏的化脓性感染,切面有大量黄色脓汁,常有恶臭味。脾脏可出现增大,脾内单个或多个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的无回声暗区,边缘不平整,腔壁较厚。无回声区边缘回声较强、模糊,内有散在小点状回声影,可见液平,偶尔有气体回声;无回声区后方回声增强。

脾脏肿瘤

  • 脾脏良性肿瘤:根据起源组织的不同,可分为脾错构瘤、脾血管瘤和脾淋巴管瘤。脾肿瘤常单发,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可发现脾影增大。

  • 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脾脏呈进行性增大,多达脐水平以下,质硬,表面凹凸不平。

  • 脾脏转移性肿瘤:表现为脾大,偶可发生自发性脾破裂。

异常症状

脾脏受损后,主要表现出腹痛、发热以及消化道不适等一系列症状,具体如下:

腹痛

脾脏位于左侧腹,发生疾病时大部分患者有左下腹疼痛,呈持续性钝痛或隐痛,呼吸时加重,部分患者疼痛向左侧肩背部放射。

发热

多数脾脏疾病患者感染中毒症状明显,可表现为畏寒、发热,体温可在38-39℃,多呈弛张热,也可高达39℃,呈稽留热型。

消化道症状

中医认为脾脏与消化功能有关,因此脾脏损伤后可出现恶心、呕吐、腹胀、左上腹不适、纳差、消化不良、腹水、体重减轻等症状。

血液系统症状

脾有造血、储血等功能,脾受到损害后会出现贫血、胃肠道出血、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异常等表现。

肝病相关表现

慢性病毒性肝炎逐渐进展可累及脾脏,导致脾脏疾病,此时患者同时有肝病相关表现,包括黄疸、肝掌、蜘蛛痣等。

影响因素

脾脏健康受损后会发生多种疾病,如脾功能亢进、脾脓肿、脾肿瘤等,影响脾脏健康的因素很多,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感染性因素

病毒、细菌均可导致脾脏疾病,包括需氧菌、厌氧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一些感染性疾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病毒性肝炎、粟粒型肺结核、布鲁氏菌病、血吸虫病、黑热病及疟疾等,均可导致脾脏受损。

免疫性因素

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对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费尔蒂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系统疾病也可导致脾脏功能受损。

遗传性因素

脾脏疾病可能有多种疾病所致,很多与遗传有关,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所致的脾脏疾病,患者多表现为BCR-ABL1阳性。

化学性因素

患者有淋巴结瘤化疗或乳腺癌放疗史,也属于脾脏疾病的危险因素。

充血性疾病

充血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Budd-Chiari综合征(布加综合征)、肝硬化、门静脉或脾静脉血栓形成等疾病,可导致充血性脾大。

血液系统疾病

血液病对造血系统会有影响,还可伴发血液异常改变,因此会导致脾大的出现。常见疾病有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及镰状细胞贫血,以及各类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淀粉样变性等。

脂质贮积病

戈谢病、尼曼-匹克病和糖原沉积症等脂质贮积病可导致脾肿大,从而影响脾的健康。

外伤

脾是容易破碎的淋巴器官,膈面宽阔,凸起,无组织缓冲,紧靠左侧胸腹壁。当肋腰部受伤或腹腔内压骤增时,容易压迫脾发生破裂。

医源性损伤

医源性损伤主要分为直接损伤和间接损伤,直接损伤是在腹部手术分离过程中直接切割或穿刺导致脾受到损伤,间接损伤是指远离脾的手术或检查牵拉导致的脾撕裂伤。

自测方法

脾脏是否健康,日常可通过以下症状进行自测。若发现以下异常症状长期存在,则应及时就医通过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以便于早发现、早治疗。

嘴唇、甲床偏白

如果发现自己嘴唇、甲床长时间偏白,多为贫血表现,需考虑是否为脾脏疾病所致。

左下腹疼痛

脾脏位于人体的左上腹,因此如果左侧腹长期不适、疼痛,需及时到医院就诊,通过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排除脾脏疾病。

腹部包块

如果在左侧腹扪及包块,同时伴有腹胀、腹部不适、腹痛等症状,需怀疑脾肿瘤,应及时就诊以明确诊断,但发生率较低。

抵抗力下降

脾脏具有免疫功能,可抵抗外来细菌、病毒等的侵袭,如果发现自己经常感冒,抗病能力下降,需考虑脾脏受损的可能性。

其他

如果长期存在乏力、低热、消瘦及食欲不振等情况,需考虑脾脏疾病的可能性,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明确诊断。

常用检查

脾脏疾病需要做的检查主要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病理检查等。

体格检查

脾脏疾病常用的体格检查为触诊,用于判断脾脏大小、有无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正常脾脏位于左季肋区,相当于第9-11肋处的深面,肋缘下不能触及。一旦触及,则提示脾脏肿大至正常2-3倍,可见于脾功能亢进、脾肿瘤等。触及脾脏后,应注意其大小、质地、表面情况及有无压痛。

实验室检查

脾脏有造血、免疫功能,当脾脏出现疾病时,血液系统会发生一系列改变,因此,进行实验室检查可帮助诊断脾脏疾病。

血常规检查

包括红细胞、白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检查。

骨髓穿刺检查

是血液系统疾病的重要检验方法之一,可用于诊断贫血情况。

抗原抗体测定

包括IgM抗体、IgG抗体、抗早期抗原、抗EB核抗原、EBV中和抗体。

影像学检查

除了实验室检查外,影像学检查也是脾脏疾病常用的检查手段,主要包含以下几种方法:

超声检查

可以明确脾脏大小、结构、实质是否均匀、回声状况以及临床未诊断的脾转移性肿瘤,具有无创、价廉、快捷、方便等优点。

X线检查

腹部X线平片可发现脾影增大及局部压迫征象,如左膈抬高、胃底及大弯受压、结肠脾曲右移。

CT检查

可显示肝、肝圆韧带、镰状韧带、脾门及脾本身的变化,还可显示与邻近脏器的关系,以及淋巴结和肝脏侵犯。

磁共振检查

不仅可显示肝脏本身的病变,也可显示与周围器官的关系,诊断的准确性较高。

选择性脾动脉造影

可显示周围组织的压迫性改变,亦可显示脾实质缺损以及血管的改变。

病理学检查

脾脏活组织检查虽然可以明确诊断,但具有一定危险性,当怀疑脾血管瘤时,不推荐进行病理学检查。

参考文献

[1]丁文龙,刘学政等.系统解剖学(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41.

[2]李继承,曾园山.组织与胚胎学(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00-103.

[3]林文,吕乃达等.脾脏生理功能的中西医比较及认识[J].内蒙古中医药,2009,28(3).

[4]曹雪涛等.医学免疫学(7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5.

[5]王永起.实用脾脏外科[M].北京市: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09).

[6]葛均波,徐永健等.内科学.(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602-603.

[7]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6:327-330.

[8]陈辉树,姜洪池等.中国脾脏学[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

展开全文